综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凝聚着海内外粤语学者心血的论文,和前面提到的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粤语专著,恰似近二十年来粤语研究中两张展翅高飞的翅膀,翱翔在语言科学的蓝天中,展现出雄劲有力的勃勃英姿。
4. 把粤语研究的丰硕成果转化为粤语社会应用中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语言研究为语言实践服务的作用,在八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粤语研究中,呈现著日渐增强的趋势,这可说是粤方言研究和其他汉语方言研究显著不同的一个特色。近十年来,粤语教材和粤语辞书不断推出市场,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早在第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1995,广州)上,就有近十篇的论文是讨论粤方言应用方面的问题的,显得相当引人注目。如美籍粤语学者林柏松关于在美国利用电脑进行粤语语音教学的经验介绍,蔺荪等几位香港学者提出的"电脑辅助粤语速记方案",资深粤语学者饶秉才关于修订广州话拼音方案的设想,梁启昌、曾子凡等关于对外粤语教材的评析、关于词语对译及其教学的讨论等等,都是在粤语的教学、应用方面下过功夫的经验之谈。粤语学者密切关注粤语应用问题,在此后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突出的例子是香港语言学学会张群显、陆镜光等同道提出了完善他们于1993年制订的《粤语拼音方案》的意见,并为推介这一方案,在1997年澳门研讨会期间专门组织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对《粤语拼音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粤语的社会应用,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于1990年发起组织粤、港、澳二十多位粤语专家成立了"粤语审音委员会",针对粤语音读中存在的歧异现象开始进行紧张的工作。由于对粤语审音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加上委员们分隔三地,又都是业余参与,未能集中时间、精力,使这一工作旷日持久,一拖就是好几年,直到1998年,一部反映审音成果而编纂的《广州话正音字典》才编就送到出版社排印,估计2002年上半年有望与读者见面。《正音字典》主编之一的单周尧教授近期所作的《粤语正音的一些问题》(在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上宣读),正是多年来从事正音工作的经验之谈。
在近十多年逐渐热闹起来的应用型粤语研究中,已出版的教科书、工具书大大小小总有好几十种,发表的相关文章也数以百计。其中有的已在粤语的教学、应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常用字广州话读音委员会"指导下编成的《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何国祥主编)及随后编就的姊妹篇《常用字广州话异读分类整理》就是实用性很强的一套粤语应用工具书。又如麦耘、谭步云编著的《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陈慧英编著的《实用广州话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上海),欧阳觉亚编著的《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与学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北京),就都是颇受欢迎的粤语工具书。由郑定欧主编的上下两册《今日粤语》教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1994,广州),出版后也深受海内外粤语教学者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