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后的粤方言研究(五)

在粤方言词汇的研究方面,八十年代以来,有不少粤语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切入,着力于发掘蕴藏在粤语方言词汇中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并注意跟踪粤方言新词语随著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动向。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内地学者和港、澳学者结合一起,还进行了"港式粤语词"与内地粤语语词之间差异的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引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粤、港语词"北上"的情况,已成为近十多年来粤方言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不少人为此开展了汇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工作。澳门学者邓景滨几年前就以"港澳新词语"为题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这当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事。香港学者姚德怀、张励妍等对"港味粤语词"做了大量的剖析工作,他们办的每年四期的《词库建设通讯》是很有价值的一份刊物。尽管它不全是研究粤语词汇,但在香港这个地方,能办起这样一份期刊,对于不断跟进在瞬息万变新时代中词汇日新月异的新情况,从而提供一些不断创新中的港式粤语词,揭示其规律性,无疑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随著粤方言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对于粤语进行历史溯源,或就其演变流程进行探索,把共时研究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这方面的课题受到部分粤语学者的重视,出现了一些有份量的论文,填补了长期以来这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的空白。如李新魁教授便是在研究粤方言历史方面富有见解的一位学者。他的系列论文"广州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广州研究》1983年1期)、"一百年前的广州音"(《广州研究》1987年10期)、"粤方言语音特点探论"(《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1期)、"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系统的发展"(《学术研究》1990年4期,广州)、"粤音与古音"(《学术研究》1996年8期,广州)等,是我们研究粤语历史发展的宝贵资料。又如林柏松的"近百年来澳门话语音的发展变化"(《中国语文》1988年4期,北京)是首篇论及澳门粤语历史演变的文章,也深受粤语学者注目。此外,还有一些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粤语与邻近民族语言关系进行探讨的文章在历届粤方言研讨会上宣读过,如戴庆厦的"汉藏语与粤语"(《第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1994),陈佩瑜的"粤方言与侗台语语音系统的比较"(《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广州),李敬忠的《粤语中的百越语成分问题》(《第三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专辑》,澳门《语丛》总12、13、14期合刊,1991-1992),刘叔新的"粤语壮语关系词的分类问题及类别例释"和千岛英一、口靖的"马来西亚粤语中的借词问题初探"(均刊于《第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等。李锦芳的《粤语西渐及与壮侗语接触的过程》、陈伯辉的《通过考本字看粤语中的百粤语成分》(均刊于《第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又如近期张振兴的《粤语的语序与方言的比较研究》,陆镜光、张惠英的《粤语吴语虚词比较》,郭必之的《粤方言与古江东方言的联系》,石毓智的《论粤方言语法特点之间的类型学相关性》,侍建国的《从广东境内 [i] 介音分布看近代广州话音变》,欧阳觉亚的《普通话里的粤方言词语》,千岛英一的《日语和粤方言词同形异义词初探》(以上均为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等等。还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着眼于口语现象的粤语研究方面也有了明显的突破。香港大学陆镜光博士和他的助手们在香港大学语言学系建立了一个记录大量香港粤语口语的语料库,并以此为基础写出了多篇研究粤语口语语法的论文。这些研究都富有开拓性,对于进一步扩大粤方言研究的视野,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上一页/下一页/回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