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方言研究的展望(一)

上面简略地回顾了近二十年来,随著整个汉语方言研究工作的飞跃发展,粤方言研究进入腾飞时期的一些情况。总的来说,成绩是显著的,成果是丰硕的,进展是快速的,形势是喜人的。但从前面的回顾中,我们也看到粤语研究中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今後加以完善。首先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儘管广东粤语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调查所及的粤方言点仍然不够充分,省内某些偏僻一点的粤方言点,某些多种方言(包括粤语)混杂的地区,例如粤西及粤西南地区,差不多每个县(市)都存在?两种以上方言并存并用的现象,或粤语与客家话并用,或粤语与福佬话(闽语)并用,这些複杂的方言应用情况,因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我们所能看到的相关资料就很不够。至於广西南部的汉语方言,有学者认为除存在属粤语的"白话"外,尚有一种跟粤语很接近的"平话"。到底桂南"白话"与桂南"平话"的关係如何?是同属粤语的两种方言还是非把"平话"与"粤语"独立为两个不同的方言区不可?这只有进一步对桂南的"粤语"及桂南的"平话"作全面的调查,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广西南部粤语区的主要城市玉林,以往有学者发表过单篇的文章揭示其特点,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周烈婷女士还以《玉林话研究》为题撰写博士论文,近期暨南大学陈晓锦教授也对广西北海地区粤语进行了调查。这对於认识桂南粤语的真面目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广东境内的粤语,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後期完成珠江叁角洲方言调查、出版叁卷本《珠江叁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之後,九十年代粤北、粤西各10个县(市)的粤语调查也已编写并出版两部共260万字的粤语调查报告(《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和《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分别於1994年和1998年出版)。如前面谈到的粤语语法的研究、粤语辞彙的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成绩,堪称是一派繁荣,今非昔比。但是,从整个大面积大粤语的範围来看,当前粤语学者所能掌握的粤方言资料仍然有些不足,广东省内的确还有某些未调查的粤方言"领地"。因此,当我们展望未来的研究时,从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就会想到要继续大力开展实地调查,继续彙集更多的资料,特别是前人未调查过的、未接触过的新鲜资料,要把我们田野调查的覆盖面扩大到省内的每一个粤方言点,把每一个点的方言情况都及时弄清楚。这个基础打好了,粤方言研究的深入才会有紮实的根基,研究的结果也才会有更高的科学性。

更全面地开展调查、更广泛地收集资料固然是当务之急,利用已有的资料,包括粤方言本身的研究成果,也包括邻近方言的资料及相关民族语言的资料,以及历史文献的资料,大力开展在比较语言学层面上的粤方言比较研究,无疑也是当前粤语研究中富有学术意义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粤语学者在比较研究上,显然已有一定的进展,对语音结构、语音特点的比较和语音变化的探讨逐步深入,粤语跟壮侗、跟古百越语之间的关係也深受关注。但总的来说,粤语的比较研究从已经发表的著述看来,还大都停留在粤方言内部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点间类别的比较,还没有超出各粤语点间平面罗列异同的範围。如何把粤方言的内部比较和粤方言跟周边相关方言(如闽语、客语)的比较同时开展起来,以寻求粤方言历史演变的轨迹,进而试探拟构古粤方言(祖语)的面貌,这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仍然是进展甚微。如何把粤方言的研究从共时的描写引向历时的探索,使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结合起来,无疑是难度较大的课题,正需要粤语学者花大力气来对付。近期不少方言学者在探讨相邻方言之间的关係方面可谓不遗馀力,就客赣、闽客、闽赣、闽吴、吴徽,以至闽湘、吴湘等的关係进行讨论的专论常有发表。不久前臺湾语言学者张光宇先生在《方言》发表的《东南方言关係综论》,更就东南诸方言的複杂关係做了综合的论述,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见解(《方言》1999年1期)。问题在於,眼下这些讨论主要都是由闽语学者、吴语学者或客赣语学者提出来的,至於研究粤方言的学者,对粤闽、粤客等的关係如何看待,迄今未见有相当分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不免令人感到遗憾。粤、闽、客叁大方言长期在粤方言区交融杂处,有的地方(如中山市)明显存在粤、闽、客叁种方言共处并存的现象。叁大方言必然存在著某些内在或外在的关係,深入调查研究、梳理这些关係,无疑是粤方言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事,也是粤语研究深入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上一頁/下一頁/回研究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