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后的粤方言研究(四)

3. 从研究内容看,进入八十年代中兴期以后,广东粤方言研究的覆盖面大大扩展,语音、词汇、语法全面深入发展。如今从广州、香港到周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语,远至西江上游、桂南地区"白话(粤语)",近至广州郊县具有特色的粤音,都有粤语学者研究。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众多的粤语研究论文中,著力于揭示粤方言语法、词汇现象,深入挖掘粤方言语法、词汇特点的文章,呈日渐增多之势。拿粤语语法的研究来说,从不同的层面对粤语的语法展开全面探讨的势头越来越明显。余霭芹教授九十年代连续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广东开平方言的中性问句》(1992年4期)和《广东开平方言"的"字结构:从"者"、"之"分工谈到语法类型分布》(1995年4期),对深入开展粤语语法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历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和"今日粤语"研讨会中,探讨语法问题的文章也明显呈上升的趋势。在《第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广州)中,属于粤语语法方面的论文就有7篇之多。其中有研究词法的,如周小兵的《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植符兰的《广州方言的语气词》;有研究片语的,如施其生的《广州方言的"量+名"组合》;有研究句法的,如方小燕的《广州话里的反复问句形式》。回过头来再看看前几届研讨会论文集中的论文,第一届(1987)、第二届(1989)和第三届(1991)的论文集中,探讨粤语语法问题的论文都只有3至4篇。再拿已出版的三册"今日粤语"研讨会的论文集来看看,语法研究的文章更占了压倒的多数,因为如前所述,这个小型的粤语研讨会,一开始就著意于多从语法方面来研究粤语的特征了。近期举行的第八届粤方言国际研讨会,属于语法问题的文章仍然有相当的比重,这反映出粤语语法问题的研究继续保持深受重视的良好势头。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迄今的二十年间,粤语语音的研究、粤语词汇的研究以及粤语历史发展的研究、粤语研究中理论、方法上的探讨等,同样也都在已有的基础上迈开了大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拿语音的研究来说,除了随著粤语调查面的大大扩展,我们可以从一些成片、成区的粤语调查报告中看到好几十个粤语方言点的音系,进一步认识到粤方言区各地在语音上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外,在历届粤方言国际研讨会和海内外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中,以及一些学术刊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就粤语语音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章,例如粤语有无介音问题,粤语音系的母音音位问题,长短音对立问题,以至于某些韵母的问题(如¿一类韵、、o韵等),调类、调值的问题,变调的问题等等,这些年来在研讨会上常有人提及。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上,张洪年教授作了《二十一世纪香港粤语的新语音系统》的主题讲演,这是极具前瞻性、创意性的一篇力作。

上一页/下一页/回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