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四十、五十年代的粤语研究已经出现逐步发展的态势,有了一些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基本上仍只能说是处于开发的阶段。从本世纪初的萌芽阶段到本世纪中叶的开发阶段,粤语的研究当然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过了五十年代,进入六十年代以后,粤语研究却未见有十分明显的进展,这期间有几部实用的粤语工具书出现,如冯思禹的《广州音字汇》(世界书局1962,香港),乔砚农的《广州音国音中文字典》(华侨语文出版社1963,香港)和《广州话类推法》(华侨语文出版社1964,香港)。学术刊物上也出现过一些有相当分量的论文,如林莲仙的《粤音与〈广韵〉比较表》(1963)、《论粤语的入声调》(1963)和《粤语动词词尾虚字用法的探讨》(1963),张日升的《香港粤语阴平调及变调问题》(1969),乔砚农的《广州话口语词的研究》(1966),黄家教的《广州话无介音说》(1964),宗福邦的《关于广州话阴平调的分化问题》(1964),黄伯荣的《阳江话"入声非声"实验报告》(1960)和《阳江话的几种句式》(1966)等等,似乎已显示出广东粤语的研究有逐步深化的趋势。但是整个六十年代,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本工具书外,却没有其他堪称粤语研究的专著出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粤方言的研究才进入中兴时期。这个中兴时期从七十年代初略见端倪,开始出现粤语研究的一些较大突破,到八十至九十年代,便逐步进入高潮,以至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的持续繁荣、硕果累累的局面。
七十年代是粤语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主要由于有两部具有标志性的粤语研究专著问世:一部是余霭芹教授研究粤语语音的名著《粤语研究》第一卷《Studies
in Yue Dialects I: Phonology of Cantonese》(Cambridge U. Press,1972, Cambridge),一部是张洪年的《香港粤语语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香港)。这两部著作都在1972年问世。余著对广州话语音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张著对香港粤语语法(实际上跟广州话语法相差无几)作了系统的探讨。这两部著作在研究的深度上的确是前所未见。在此以前,人们对粤语的认识,大都限于粤音方面,除了有学者就粤语中个别突出的语法现象进行剖析描写之外,还没有人把粤语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全面论述其语法上的种种表现。此书是在他的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推动粤语语法的深入研究,自然是功不可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除了余、张的专著外,港、台及海外学术刊物上也出现过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粤语的论文,分别由
Bauer, Light Timonthy, Kwok Helen 和邹嘉彦、游顺钊等学者所撰写,而美籍华裔学者黄伯飞(Huang
Po-Fei)所编的《广州话辞典》(Cantonese Dictionary)也在1970年问世。随後还有几部粤语应用的工具书,如曾子凡的《广州话普通话对照常用手册》(1979),刘锡祥的《实用粤音词典》(1977),香港中华书局的《普通话粤音中华新字典》(1978)也陆续出版发行。但粤语研究真正在大范围内形成"气候",从中兴的开始期跨进到持续发展的鼎盛期─或者可以说成是黄金时期,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当时随著中国学术事业的大发展,方言研究工作也随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