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的粤方言研究(一)

粤语的研究,从萌芽阶段一些民间流传的韵书算起,应该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颇为流行的粤语韵书《分韵撮要》是清乾隆壬寅年(1782年),由虞学圃、温歧石所辑的。1892年陈澧所撰《广州音说》可算是中国传统语文学中一部系统论述粤语音韵的著作,可惜这样的著作不可多得。至于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粤语的著述,则是本世纪初叶以后才出现的。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除了属于传统语文学范围的詹宪慈著《广州话本字》(1929)及孔仲南著《广东俗语考》(1935)以外,王力的《两粤音说》(1928)和《博白方音》(1932),罗莘田(常培)的《关于广州话入声的讨论》(1932),岑麒祥的《粤语发音实验录》(1936)等,大概可算是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来研究粤语的著述了。进入四十年代,粤语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突出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几部迄今为止仍被经常引用的传世之作,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1941年初版,尔后一再重版的黄锡凌著《粤音韵汇》。继黄氏之后,岑麒祥於4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又相继发表了《入声非声说》(1942)、《广州音系概说》(1946)和《从广东方言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1953)等重要文章;赵元任出版了《粤语入门》(1947)、《中山方言》(1948)和《台山语料》(1951)等著述;王力、钱淞生发表了《东莞方音》(1949)、《台山方音》(1950)和《珠江三角洲方音总论》(1950);陈三苏发表了《闽粤方言中形容词的衬字》(1940)和《广州话的上入和中入》(1952)。这就使粤语的研究开始打破了沉闷的局面。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几位日本学者加入到粤语研究的行列,如藤塚将一发表了《广东语发音与音韵分类之研究》(1955)和《广东语全音表》(1955),赖惟勤发表了《关於广州方音的介音》(1954)和《广东话音韵论》(1958),香阪顺一发表了《广东语语气助词试稿》(1959)和《广东话的研究--向赵元任先生请教》(1952),松本一男发表了《关于广东话语汇的若干考察》(1956),藤堂明保发表了《粤方言和广东话》(1957)等等。而与此同时,自从五十年代初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出版发行了《中国语文》杂志,各地粤语学者在五十年代也就先后发表了一些有关粤语特点,特别是比较粤语与民族共同语,为"推普"服务的文章和小册子。其中最早出现的这类小册子要算王了一(力)的《广东人学习国语法》(华南人民出版社1951,广州)。重版改名《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北京)。接著黄伯荣也出版了《广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而广东省方言调查指导组也及时编写了《四邑人学习普通话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在这几年中,王力还出版了《广州话浅说》(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北京)。同时,有好几篇以揭示、分析、比较粤语特点的专论也陆续在《中国语文》、《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刊物上出现。如詹伯慧的《粤方言中的虚词"亲、翻、住、埋、添"》(1958)、黄伯荣的《广州方言语法的几个特点》(1958)、《广州话和普通话的语音比较》(1958)、《广州话补语、宾语的词序》(1959)和《广东阳江话物量词的语法特点》(1959),李瘦芝的《怎样掌握广州音和北京音的对应规律》(1956),方淑珍的《英语和广州语音的比较分析》(1957)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发表在《方言和普通话丛刊》第一集上陈慧英、白宛如《广州音和北京音的比较》一文。这是一篇比较全面揭示粤语和民族共同语语音异同的文章,经常被一些研究粤语的论文所引用。

下一页/回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