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後的粵方言研究(六)

綜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大批凝聚著海內外粵語學者心血的論文,和前面提到的一批具有學術價值的粵語專著,恰似近二十年來粵語研究中兩張展翅高飛的翅膀,翱翔在語言科學的藍天中,展現出雄勁有力的勃勃英姿。

4. 把粵語研究的豐碩成果轉化為粵語社會應用中的寶貴財富,充分發揮語言研究為語言實踐服務的作用,在八十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粵語研究中,呈現著日漸增強的趨勢,這可說是粵方言研究和其他漢語方言研究顯著不同的一個特色。近十年來,粵語教材和粵語辭書不斷推出市場,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早在第五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1995,廣州)上,就有近十篇的論文是討論粵方言應用方面的問題的,顯得相當引人注目。如美籍粵語學者林柏松關於在美國利用電腦進行粵語語音教學的經驗介紹,藺蓀等幾位香港學者提出的"電腦輔助粵語速記方案",資深粵語學者饒秉才關於修訂廣州話拼音方案的設想,梁啟昌、曾子凡等關於對外粵語教材的評析、關於詞語對譯及其教學的討論等等,都是在粵語的教學、應用方面下過功夫的經驗之談。粵語學者密切關注粵語應用問題,在此後的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突出的例子是香港語言學學會張群顯、陸鏡光等同道提出了完善他們於1993年制訂的《粵語拼音方案》的意見,並為推介這一方案,在1997年澳門研討會期間專門組織了一個小型的座談會,對《粵語拼音方案》進行了認真的討論。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粵語的社會應用,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於1990年發起組織粵、港、澳二十多位粵語專家成立了"粵語審音委員會",針對粵語音讀中存在的歧異現象開始進行緊張的工作。由於對粵語審音問題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加上委員們分隔三地,又都是業餘參與,未能集中時間、精力,使這一工作曠日持久,一拖就是好幾年,直到1998年,一部反映審音成果而編纂的《廣州話正音字典》才編就送到出版社排印,估計2002年上半年有望與讀者見面。《正音字典》主編之一的單周堯教授近期所作的《粵語正音的一些問題》(在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上宣讀),正是多年來從事正音工作的經驗之談。

在近十多年逐漸熱鬧起來的應用型粵語研究中,已出版的教科書、工具書大大小小總有好幾十種,發表的相關文章也數以百計。其中有的已在粵語的教學、應用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常用字廣州話讀音委員會"指導下編成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何國祥主編)及隨後編就的姊妹篇《常用字廣州話異讀分類整理》就是實用性很強的一套粵語應用工具書。又如麥耘、譚步雲編著的《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陳慧英編著的《實用廣州話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上海),歐陽覺亞編著的《普通話廣州話的比較與學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北京),就都是頗受歡迎的粵語工具書。由鄭定歐主編的上下兩冊《今日粵語》教材(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1994,廣州),出版後也深受海內外粵語教學者的歡迎。

上一頁/下一頁/回研究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