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後的粵方言研究(五)

在粵方言詞彙的研究方面,八十年代以來,有不少粵語學者從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的角度切入,著力於發掘蘊藏在粵語方言詞彙中的社會因素和文化背景,並注意跟蹤粵方言新詞語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動向。這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內地學者和港、澳學者結合一起,還進行了"港式粵語詞"與內地粵語語詞之間差異的研究。在中國改革開放引來的經濟發展大潮中,粵、港語詞"北上"的情況,已成為近十多年來粵方言研究者關注的熱點,不少人為此開展了彙集資料、分析研究的工作。澳門學者鄧景濱幾年前就以"港澳新詞語"為題撰寫了他的博士論文,這當然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事。香港學者姚德懷、張勵妍等對"港味粵語詞"做了大量的剖析工作,他們辦的每年四期的《詞庫建設通訊》是很有價值的一份刊物。儘管它不全是研究粵語詞彙,但在香港這個地方,能辦起這樣一份期刊,對於不斷跟進在瞬息萬變新時代中詞彙日新月異的新情況,從而提供一些不斷創新中的港式粵語詞,揭示其規律性,無疑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隨著粵方言研究工作的蓬勃發展,對於粵語進行歷史溯源,或就其演變流程進行探索,把共時研究和歷史研究結合起來,這方面的課題受到部分粵語學者的重視,出現了一些有份量的論文,填補了長期以來這方面研究較為薄弱的空白。如李新魁教授便是在研究粵方言歷史方面富有見解的一位學者。他的系列論文"廣州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廣州研究》1983年1期)、"一百年前的廣州音"(《廣州研究》1987年10期)、"粵方言語音特點探論"(《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1期)、"數百年來粵方言韻母系統的發展"(《學術研究》1990年4期,廣州)、"粵音與古音"(《學術研究》1996年8期,廣州)等,是我們研究粵語歷史發展的寶貴資料。又如林柏松的"近百年來澳門話語音的發展變化"(《中國語文》1988年4期,北京)是首篇論及澳門粵語歷史演變的文章,也深受粵語學者注目。此外,還有一些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對粵語與鄰近民族語言關係進行探討的文章在歷屆粵方言研討會上宣讀過,如戴慶廈的"漢藏語與粵語"(《第一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94),陳佩瑜的"粵方言與侗台語語音系統的比較"(《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廣州),李敬忠的《粵語中的百越語成分問題》(《第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專輯》,澳門《語叢》總12、13、14期合刊,1991-1992),劉叔新的"粵語壯語關係詞的分類問題及類別例釋"和千島英一、樋口靖的"馬來西亞粵語中的借詞問題初探"(均刊於《第五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等。李錦芳的《粵語西漸及與壯侗語接觸的過程》、陳伯煇的《通過考本字看粵語中的百粵語成分》(均刊於《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又如近期張振興的《粵語的語序與方言的比較研究》,陸鏡光、張惠英的《粵語吳語虛詞比較》,郭必之的《粵方言與古江東方言的聯繫》,石毓智的《論粵方言語法特點之間的類型學相關性》,侍建國的《從廣東境內 [i] 介音分佈看近代廣州話音變》,歐陽覺亞的《普通話裏的粵方言詞語》,千島英一的《日語和粵方言詞同形異義詞初探》(以上均為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等等。還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在著眼於口語現象的粵語研究方面也有了明顯的突破。香港大學陸鏡光博士和他的助手們在香港大學語言學系建立了一個記錄大量香港粵語口語的語料庫,並以此為基礎寫出了多篇研究粵語口語語法的論文。這些研究都富有開拓性,對於進一步擴大粵方言研究的視野,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上一頁/下一頁/回研究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