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後的粵方言研究(四)

3. 從研究內容看,進入八十年代中興期以後,廣東粵方言研究的覆蓋面大大擴展,語音、詞彙、語法全面深入發展。如今從廣州、香港到周邊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粵語,遠至西江上游、桂南地區"白話(粵語)",近至廣州郊縣具有特色的粵音,都有粵語學者研究。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眾多的粵語研究論文中,著力於揭示粵方言語法、詞彙現象,深入挖掘粵方言語法、詞彙特點的文章,呈日漸增多之勢。拿粵語語法的研究來說,從不同的層面對粵語的語法展開全面探討的勢頭越來越明顯。余靄芹教授九十年代連續在《中國語文》上發表了《廣東開平方言的中性問句》(1992年4期)和《廣東開平方言"的"字結構:從"者"、"之"分工談到語法類型分佈》(1995年4期),對深入開展粵語語法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歷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和"今日粵語"研討會中,探討語法問題的文章也明顯呈上升的趨勢。在《第五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廣州)中,屬於粵語語法方面的論文就有7篇之多。其中有研究詞法的,如周小兵的《廣州話量詞的定指功能》,植符蘭的《廣州方言的語氣詞》;有研究片語的,如施其生的《廣州方言的"量+名"組合》;有研究句法的,如方小燕的《廣州話裏的反復問句形式》。回過頭來再看看前幾屆研討會論文集中的論文,第一屆(1987)、第二屆(1989)和第三屆(1991)的論文集中,探討粵語語法問題的論文都只有3∼4篇。再拿已出版的三冊"今日粵語"研討會的論文集來看看,語法研究的文章更佔了壓倒的多數,因為如前所述,這個小型的粵語研討會,一開始就著意於多從語法方面來研究粵語的特徵了。近期舉行的第八屆粵方言國際研討會,屬於語法問題的文章仍然有相當的比重,這反映出粵語語法問題的研究繼續保持深受重視的良好勢頭。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迄今的二十年間,粵語語音的研究、粵語詞彙的研究以及粵語歷史發展的研究、粵語研究中理論、方法上的探討等,同樣也都在已有的基礎上邁開了大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拿語音的研究來說,除了隨著粵語調查面的大大擴展,我們可以從一些成片、成區的粵語調查報告中看到好幾十個粵語方言點的音系,進一步認識到粵方言區各地在語音上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之外,在歷屆粵方言國際研討會和海內外各種相關的學術會議中,以及一些學術刊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就粵語語音現象進行深入探討的文章,例如粵語有無介音問題,粵語音系的母音音位問題,長短音對立問題,以至於某些韻母的問題(如¿一類韻、、o韻等),調類、調值的問題,變調的問題等等,這些年來在研討會上常有人提及。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上,張洪年教授作了《二十一世紀香港粵語的新語音系統》的主題講演,這是極具前瞻性、創意性的一篇力作。

上一頁/下一頁/回研究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