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後的粵方言研究(一)

八十年代以來,粵方言的研究日新月異,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呈現出突飛猛進的氣象。顯著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出現了一些有相當份量和一定學術水平的專著,在內容的深度或廣度都有所突破。研究的覆蓋面也日漸擴大,改變了以往廣東粵語研究的專著只涉及廣州或香港等少數珠江三角洲粵語地區,極少外延至其他粵語通行點的狀況。進入八十年代,就有幾部引人注目的粵語著作問世,如高華年的《廣州方言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80),饒秉才、歐陽覺亞、周無忌的《廣州話方言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1981)和日本辻伸久的《廣西粵語比較音韻論》(風間書房1980,東京)等。《廣州方言研究》論及粵語的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是一部比較全面觸及粵語特色的著作;《廣州話方言詞典》收錄廣州方言詞彙,立足於顯示粵語詞彙特色,只收那些屬於粵方言特有的詞語,體例比較得體,釋義比較準確,堪稱粵語詞彙研究中的一大成就。《廣西粵語比較音韻論》對廣西南部八個粵方言點進行音韻比較,並進而論及粵語"祖語"的重建問題,為作者長期研究粵語的一部力作,無疑也是研究廣西粵語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在此以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深入論析廣西粵語的專著,除了早期王力的《博白方音》以外,大概只有余靄芹的《藤縣方言》(1979)了。

八十年代中期,粵語研究中出現的最具影響力的新著,無疑首推詹伯慧、張日昇及粵、港兩地幾位年青學人合作推出的《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這是有史以來對粵語的"大本營"─珠江三角洲地區所進行的第一次較為全面的區域性方言調查所獲得的成果。在詹、張的帶領下,一批有志於粵語研究的年青同仁深入到幾十個方言點開展記錄語音、匯集語料的田野工作,歷時數載,最後結集成三卷本的調查報告,分別以《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廣東人民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1987)、《珠江三角洲方言詞彙對照》(廣東人民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1988)和《珠江三角洲方言綜述》(廣東人民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1990)先後出版。這套三卷共150萬字的著作,以其規模宏大,材料豐富,體例完善,獲得了海內外學者的好評,被譽為廣東地區方言研究史上的空前突破,大大充實了粵語研究的資料庫,對於廣東粵方言的全面深入研究,無疑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隨著粵語研究的深入發展,九十年代還出現了幾部很有影響的專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李新魁等的《廣州方言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這是繼八十年代初高華年的同名著作以後,由廣州中山大學幾位語言學者通力合作完成的一部研究廣州方言的力作。此書後出轉精,全面深入地描述了當代廣州方言的語音、詞彙、語法,書中所述並不限於廣州市區的口語,而是兼及廣州郊區的20多個粵方言點,這就能夠更廣泛地反映當今廣州地區粵語的真實面貌。此書在共時描寫的同時,還進行了歷時的研究,對廣州方言的形成和發展,包括廣州語音的歷史發展及詞彙、語法方面的古今承傳等都進行了探討和闡述。此外,此書還就廣州話研究中經常提及的某些問題,如介音問題、音變問題等作了詳盡的討論。這樣一部45萬字的《廣州方言研究》,把它看作是對當代粵語深入研究的標誌性著作,應該是當之無愧的。還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撰寫《廣州方言研究》的同時,李新魁還為《嶺南文庫》撰寫了一本35萬字的《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此書內容雖然包括廣東三大方言--粵、閩、客家方言,而粵語作為廣東方言中的"大哥大",在本書中所占篇幅約有一半。書中對於粵語的論述並不限於廣州地區粵語,而是著眼於廣東各地的粵語,對廣東粵語的形成和分佈,語音、詞彙、語法特點以至於廣東各地粵語的內部歧異都有扼要的論述,堪稱是和《廣州方言研究》交相輝映、相互補充的兩部粵語研究著作。

上一頁/下一頁/回研究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