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澧(1810 - 1882)撰。《廣州音說》是十九世紀研究粵語的一篇優秀論文,全文僅一千餘字,卻已深刻揭示廣州音的主要特徵,闡明廣州音最接近《廣韻》,論証廣州音的實質是隋唐時的中原之音。 陳澧認為廣州方音合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有五端。
一、平上去入四聲各有一清一濁(清聲今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濁聲今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二、上聲的濁音聲母棒、似、市、恃、儜、墅、拒、柱、倍、殆、怠、旱、踐、抱、婦、舅、斂等字今讀仍為上聲;三、侵覃談鹽添鹹銜嚴等韻部不與真諄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等韻部相混;四、庚耕清青韻部的觥、轟、瓊、榮、兄等字不與東冬韻部相混;五、"微"母和"明"母合二為一,不存在類隔。
《廣州音說》用歷史比較方法,以《切韻》、《廣韻》作為審音標准,比較各地方音的異同,認為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有利於閱讀古書切語,並引用朱熹所說"四方聲音多訛,郤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結論是:"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廣州音說》是以廣州音印証《切韻考》,成文時間應該與《切韻考》成書時間道光壬寅(1842)相近。 《廣州音說》載於《東塾集》卷一第27-29頁,光緒壬辰(1892)刊成。羊城西湖街刊印;又見于台灣海文出版社影印本第80-83頁,1973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