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年

張洪年教授,江蘇鎮江人。1946年生於上海。1947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96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1969年取得中文大學文學碩士。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1974年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 前後共26年,1997年至1998年出任該校東方語言文學系系主任。2000年冬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退休,後轉到香港科技大學任人文學部教授兼學部主任。他也曾在美國俄勒岡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短期任教。 張教授早年隨周法高教授習中國語言學,後師從張琨教授。對中國歷史音韻、語法、方言皆有涉獵。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粵方言。 1969年碩 士論文《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採用結構派理論模式,對香港粵語作全面性探討和分析。1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這是研究粵語語法第一本著作,對粵語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20世紀80年代以後, 張教授對粵語中各種音韻、語法、詞彙現象, 包括押韻、量詞、「將」字句、稱謂詞、歇後語、廣告語言等,曾作過一系列專題討論,論文在海外各學報發表。此後致力於研究粵語歷史發展的過程,利用早期傳教士的材料,探查從19世紀以來粵語裏發生的各種變化。已發表的論文包括:" Completing the Completive: (Re)Constructing Early Cantonese Grammar"(1997)、《早期粵語中的變調現象》(《方言》,2000)、《早期粵語裏的借詞現象》(中研院語言所集刊, 2001,台灣)、"The Interrogative 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ng Early Cantonese Grammar"(2001)。

除粵語外,張教授也寫過關於鎮江方言和早期吳語(山歌)的文章。在歷史語法方面,他做過敦煌語言的研究。在歷史音韻方面,他曾翻譯高本漢的《中國聲韻學大綱》(1972)。在現代漢語方面, 也做過一些研究,他所著的"A Practical Chinese Grammar"(1995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是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專書。

張教授在文學方面,也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一些關於紅樓、水滸、三言的分析文章。

回學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