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睿舜

包睿舜(Robert Bauer)是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任教語音學和社會語言學課。一九七二年起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隨王士元教授和馬提索夫教授學習語言學和漢語方言研究。一九七四年在國立台灣大學史丹福中心學習廣州話。其後轉到香港繼續學習並研究香港式廣州話。由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在香港為撰寫博士論文而調查粵語語音變異。博士論文題目《粵語社會語言學模式》,描寫唇化舌根聲母在元音之前改成非唇化﹝?﹞和舌根鼻音音節改成雙唇鼻音音節﹝﹞的社會語言學情況。一九八二年獲得博士學位。曾經在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香港、澳洲、泰國教過語言學研究生課程。

包教授二十餘年來一直在研究粵語語音學。同時研究香港書寫粵語發展。曾發表粵語有關論文十多篇:《廣州話齒齦化:詞匯擴散的例子》﹝1979﹞、《香港廣州話詞匯擴散:由「五」字開始》﹝1982﹞、《香港書寫粵語用「D」的特點》﹝1982﹞、《香港粵語社內亞語群的語音變化》﹝1983﹞、《香港粵語社區》﹝1984﹞、《香港粵語的音節系統不斷擴張》﹝1985﹞、《香港粵語共時語音變化》﹝1986﹞、《香港廣州話發展中語音變化的微觀歷史》﹝1986﹞、《香港書寫粵語》﹝1988﹞、《廣州話音節和詞語》﹝1995﹞、《識別廣州話的侗台語底層成份》﹝1996﹞、《香港廣州話聲調調形》﹝1998﹞、《香港廣州話及未來路向》﹝2000﹞、《香港粵語的高平調與高降調之間的關係》﹝2002﹞。

一九九七年和白保羅﹝Paul K. Benedict﹞出版《摩登廣州話語音學》,獲得數篇書評的讚許。和張群顯合作研究粵語書寫,二零零二年擬出版專書《以漢字寫粵語》。目前和張群顯合作研究廣州話聲調和句子語調的相互影響。

回學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