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年

张洪年教授,江苏镇江人。1946年生于上海。1947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6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取得中文大学文学硕士。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1974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前后共26年,1997年至1998年出任该校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2000年冬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退休,后转到香港科技大学任人文学部教授兼学部主任。他也曾在美国俄勒冈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短期任教。 张教授早年随周法高教授习中国语言学,后师从张琨教授。对中国历史音韵、语法、方言皆有涉猎。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粤方言。 1969年硕 士论文《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采用结构派理论模式,对香港粤语作全面性探讨和分析。1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这是研究粤语语法第一本著作,对粤语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 张教授对粤语中各种音韵、语法、词汇现象, 包括押韵、量词、「将」字句、称谓词、歇后语、广告语言等,曾作过一系列专题讨论,论文在海外各学报发表。此后致力于研究粤语历史发展的过程,利用早期传教士的材料,探查从19世纪以来粤语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已发表的论文包括:" Completing the Completive: (Re)Constructing Early Cantonese Grammar"(1997)、《早期粤语中的变调现象》(《方言》,2000)、《早期粤语里的借词现象》(中研院语言所集刊, 2001,台湾)、"The Interrogative 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ng Early Cantonese Grammar"(2001)。

除粤语外,张教授也写过关于镇江方言和早期吴语(山歌)的文章。在历史语法方面,他做过敦煌语言的研究。在历史音韵方面,他曾翻译高本汉的《中国声韵学大纲》(1972)。在现代汉语方面, 也做过一些研究,他所著的"A Practical Chinese Grammar"(199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专书。

张教授在文学方面,也颇有研究,曾发表过一些关于红楼、水浒、三言的分析文章。

回学者简介